本文目录
迷信道教怎么办,有没有科普视频什么的妈妈太迷信佛教,信鬼神,该怎么办民间有那种诬婆,神明上身,是怎么回事.有科学依据吗我说这是骗局吗,这是信仰。宗教就是装神弄鬼吗,他也是文化。注意神汉巫婆纯粹看相算命风水那不是道教。你无神论也要尊重别人的信仰。我们以道教来做我们的行为准则,来约束管教自己。看看他的价值http://v.ifeng/history/wenhuashidian/201208/fed21f5e-85c7-41be-83c0-c71a3126bf07.shtml
凤凰网文化大观园道教特别节目让你了解道教http://v.ifeng/documentary/culture/201307/fc9686d8-4058-4179-bc0a-ecf8de5e5c8d.shtml
1,道德。此专门指做人的道德,不是《老子》里说的道德。儒家的孝悌忠信仁义廉耻,道家的慈俭退让、清静朴素、少思寡欲、知足去奢,佛教的不杀、不盗、不淫、不妄、布施、忍辱,基督教的平等、博爱、纯洁、至诚,这些都是做人的道德,不分种族国界,不论时代古今,都可以适用。 2,伦常。即孟子说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乃人伦之常道”。 3,礼教。如婚礼、丧礼、祭祀仪式、主宾酬酢、尊卑名分等都是。《十三经》中的“三礼”(《周礼》《仪礼》《礼记》),乃是我国传统礼教,儒家所自负的典章文物,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手段,都在里面,但是自从秦汉以后,久已废弃不用,今天的礼教,已经不是古代的礼教。可见礼教随着时代为转移,不是一成不变的。《左传》云“夫礼,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老子却说“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礼本来是人制造的,偏要说是天经地义,幸得老子严格的批评。楼主按:我虽然颇喜儒家,但也不是“放个屁都以为是香的”,关于礼教,我坚持与时俱进。 4,风俗。礼教是一个朝代的制度,正式规定于载籍之中,斑斑可考。风俗则没有规定的明文,但历时久远,深入人心,势力甚至胜过礼教。比如女子缠足,寡妇守节,端午粽子,中秋月饼,阴历岁首吃年糕,正月初五接财神之类,都是风俗,不能说是礼教。 5,宗教信仰。宗,有一定光明正大的宗旨。教,本着这个宗旨以教世人。信,自己心中承认这种教义是毫无差错,并是人己两利的。仰,包含敬畏、爱慕、崇拜及遵守奉行的意思。凡是某一教的真实信徒,除了信仰本教,绝不再信仰他教。若同时信仰两教及两教以上的,便不合宗教信仰的原则。各教所讲做人的道理,都是好的。但教规颇多彼此冲突的地方,无法调和。虽说各教都好,但不能各教都信。 6,虚妄迷信。既不明白某一宗教优点所在,又不奉行某一宗教做人的道德,更不遵守其诫条,只知道仿照外表仪式,装模作样,乞怜于天空或偶像之神,求其于生者降福消灾,于死者离苦得乐,无论所求之事为自己、为他人、为群众,无论自己亲求或出钱请人代求,无论求的方法手续如何,一概叫做迷信。虽然其中有真迷信、假迷信、习惯迷信、利用迷信、职业迷信等各种分别,总是归入虚妄罢了。
道教三百题还有道教小辞典建议看看。民间许多都不是正信,这也难怪。烧高香又杀生,真是。连初真戒都不知。
1道教的主要教义是什么?
答:道教的主要教义信仰“清静为宗、虚无为体、柔弱为用”的一种“道”。“道”是无所不包和无所不在的,它是一切的开始,宇宙万物皆从“道”演化而来。2道教的最终目标是什么?
答:道教的最终目标是通过身心的修炼,使人人健康长寿,达到住世安乐,与道合真,世界大同的神仙世界。3道教的经书知多少?
答:道教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经典文献。这些经典一些散落民间外,大都收录在《道藏》里。历史上的唐宋金元时期,历代的统治者曾下令修有《开元道藏》、《大宋天宫宝藏》、《万寿道藏》、《大金玄都宝藏》、《玄都宝藏》等《道藏》。但遗憾的是,这些《道藏》都均已亡迭。现在我们还能见到的《正统道藏》是明朝第43代天师张宇初真人奉诏编修,明神宗后又敕令50代天师张国祥真人编成《续道藏》。这部《道藏》共收入道书1476种,5485卷,分装为512函,依《千字文》顺序标定函目。在当代,中国道教协会从一九九七年开始,联合华夏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共同发起对《中华道藏》进行整理和点校。《中华道藏》以明《正统道藏》、《万历续道藏》为底本,对原《道藏》所收各种道书作校补、标点、重新分类,并补入经书百余种,使之成为一部新的道教经典丛书。该书的编纂被学术界和道教界视为当代中国文化史和道教史上一件大事。4什么是三洞四辅?
答:所谓三洞四辅,是《道藏》中的分类方法。三洞为:洞真部、洞玄部、洞神部。三洞下又细分为十二小类:本文类、神符类、玉诀类、灵图类、谱录类、戒律类。威仪类、方法类、众术类、记传类、赞颂类、章表类。四辅是指太玄部、太平部、太清部、正一部。因此,道教经典又被称作“三洞真经”或“七部经书”、“三十六部经”。
5道教的主要宗派?
答:据清未时北京白云观《诸真宗派簿》的手抄本记载,有名称记录的道派有八十六派,估计还有一些在民间未有书面记录。当代主要的道教教派分全真道和正一道,两大宗派下又有多个支派。
6何谓三灾八难?
答:三灾者:遭受三大天灾也。一、风灾,二、火灾,三、水灾。八难者:一者得生人道难,二者去女为男难,三者形体完全难,四者得生中土难,五者值有道君难,六者禀性慈仁难,七者值国太平难,八者与三宝相遇难。谓之八难。《云笈七签》卷三十五“杂修摄”的八难为不废道心一难,不就明师二难,不托闲居三难,不舍世务四难,不割恩爱五难,不弄利令欲六难,不除喜怒七难,不断色欲八难。7何谓三涂五苦?
答:三涂者:一、火涂,地狱道猛火所烧之处;二、血涂,畜生道互相澉食之处;三者、刀涂,饿鬼道被刀剑逼迫之处。又有说法是一者考对前非之涂,二者畜生偿酬往业之涂,三者饿鬼苦对最深,渴饮火精,饥则食炭之涂。五苦者:一、刀山地狱之苦;二、剑树地狱之苦;三、铜柱地狱之苦;四、护汤地狱之苦;五、溟冷地狱之苦,是为五苦。
8什么是道教的四恩三有?
答:道教以报恩为重,故以四恩就报。四恩者:一天地恩,二君主恩,三父母恩,四师长恩。凡此四者,皆宜回向报之。三有者:一有情者,二有识者,三有缘者。凡此三者,道皆就就亲之。所以“四恩三有”,为信道者,须念念不忘之也。9何谓三界?
答:三界者有三:一以时间而言,分为无极界、太极界、与现世界;一以空间而言,分为天界、地界、与水界;一以道境而言,分为欲界、色界、与无色界。
10什么是十方?
答:道教的十方,即是东方、南方、西方、北方、东北方、东南方、西南方、西北方、上方、下方。故称为十方天。11仙有五等,分为哪五等?
答:仙有五等,是根据修炼的等级而分的。一为鬼仙,二为人仙,三为地仙,四为神仙,五为天仙。又按《传道集》中载:“五等神仙:第一,不持戒,不断酒肉,不杀生,不思善,为鬼仙之类;第二,养真气长命者,为地仙;第三,好战争,是剑仙;第四,打坐修行者,为神仙;第五,孝养师长父母六度,万行方便,救一切众生,断除十恶,不杀生,不食酒肉,邪非偷盗,出意天心,心正真,无私曲,名曰天仙。
12为什么戊不朝真?
答:戊日是道教的重要忌日。教内称之为“戊不朝真”。即每逢戊子、戊寅、戊辰、戊午、戊申、戊戊日不上香,不诵经,殿堂门上挂戊字牌。按《女青天律》云:“若法官道士焚香诵经,不禁六戊,钟鼓齐鸣,进表上章关奏天曹者罪加一倍;禁戊不犯者功德无量”。13什么是外丹?
答:指用炉鼎烧炼铅汞等矿石药物,以配制服铒的丹药。亦称炼丹术、仙丹术、金丹术。这种烧炼药物的外丹术,成为了近代化学、药物学的先驱。现存《道藏》中的众多外丹经籍,实际上也是我国古代化学宝贵的原始资料。
14什么是内丹?
答:内丹是道教修炼功法的一种,相对外丹而言。即把人身当成“炉鼎”,以体内的精、气、神为药物烧炼,凝聚结成圣胎,从而超脱三界,达到与道合真的境界。15什么是三业?
答:三业者,即身业、口业、意业,称之为身口意三者所起作用。我们修道者平时要紧守此三意,身不妄行,口不妄说,心不妄想,才能做到内心澄虚,不为外物所惑。
16什么是六根六尘?
答:六根,就是指眼根、耳根、鼻根、舌根、心根、意根。道教认为此六宫能生六识之根,所以称为六根。六尘:色、声、香、味、触、法,谓此六境,能由六根而染尘污,故谓六尘。17什么是道教五大经?
答:道教以黄帝的《黄帝阴符经》、太上道君(老子)的《道德真经》、南华真人(庄子)的《南华经》,及魏华存夫人的《黄庭经》、文始真人关尹子所著的《文始真经》合称为道教五大经典。五大经中,又以《道德真经》为道家崇奉思想之中心,为教内必修经典之一。
18道教为何提倡清静?
答:道教认为,“清静“是”道“的根本。万物只有在“清静”的状态中,“道”才会来居。于是,“清静”成了道教教义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而这种思想,追根寻源,还是出自《道德真经》。
《史记太史公自序》说:“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道教强调“清静”,目的是为了“真思至道,学知清静”。《老子想尔注》主张:人法天地,故不得燥处,常清静为务;还指出:“道常无欲乐清静,故令天地常止”。这是说,学道的人只有“无欲”而“清静”,才算符合“道”的规律,才有可能得道。道教认为,学道者只有做到了“寡欲”和“无为”,才有做到“清静”的可能。19何为道历?
答:道历为道教专用之纪年法。因道教以黄老为宗,故按我国以夏历为准,用六十甲子以纪年。由黄帝纪元(公元前二六九七年)开始起算。用六十甲子以纪年。推算之法,由黄帝纪元(公元前二六九七年)开始,迄今(公元二00二年)道历为四六九九年。唐朝曾因老子为其始祖,乃以老子降生年(公元前一三00年)为道历之开始,但至宋以后,则仍以黄帝纪元为用。黄帝是中华民族的祖先,是中华文化的谛造者,所以我们中华民族的子孙使用黄帝纪年法来记述时间是具有重大意义的。就像清朝学者刘师培所说:“吾辈以保种为宗旨,故用黄帝降生为纪年。”
注:二零零八年是道历四七零五年。
20什么是承负?
答:道教重要教义之一,指先人的善恶报应应由后人来承担。《太平经》中有说:“承者为前,负者为后。承者,乃谓先人本承天心而行,小小失之,不自知,用日积久,相聚为多,今后生人反无辜蒙其过谪,连传被其灾,故前为承,后为负也。负者,乃先人负于后生者也。”意为有先人犯过失,积聚成多,报应于后人;而后人无辜受报先人之过,就叫承负。同样,若先人行善积德,则后人就会报应受福,倡导为人先祖父母,应当为后生着想,勿犯过失,可使子孙免除承负之厄。
宗教信仰自由。尊重别人的信仰,尊重别人的信仰习惯,应该大家都感觉舒服,应该没问题。
一民族的独特文化决定了一民族的行为实践。关于鬼神的祭祀与崇拜历经历史长河的冲击至今仍然大范围的存在于我们的身边,迷信思想依然泛滥,这与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不无关系,从某种程度上讲,民间鬼神迷信观念的泛滥,实实在在是传统文化的影响所致。
对鬼神的祭祀与崇拜,盲目的信仰鬼神的力量,这不能与宗教上的信仰相提并论,它是一种文化的蒙昧与迷信,是文化的现代化所应该抛弃的。对鬼神的迷信与崇拜的现象有着文化上的深层原因,因此,今天我们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的主张就必然的不能仅停留在表层的现象上面,而是要就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结构中找出原因,然后对症下药,才能事半功倍。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儒
、佛、道三家思想的融会贯通,其中又以儒家思想最为根本,鉴于文章篇幅和笔者的能力有限,又因为儒家思想于传统文化有主导决定力量,因此本文着重探讨儒家思想中关于“鬼神”和“天命”的基本态度,通过宏观上的一个大体梳理,可以看出儒家文化对于鬼神迷信往往在背后有着实际的支撑,提出这样一个观念,即:要反对鬼神迷信思想,就要对中国文化有一根本的现代化发展,在传统中注入现代性的因素,才是破除大众鬼神迷信思想的治本之道。
儒家“鬼神观”与“天命观”基本态度的宏观描述鬼神观”指的是关于鬼神的态度,从根本态度上讲可以分为有神论和无神论两类。有神论的观点往往集中在宗教的观点中,例如道教和佛教自然是信奉鬼神的存在的,春秋时作为显学的墨家学派也是提倡“明鬼”的。儒家的情况较为复杂,在理论上关于鬼神的态度,儒家是明确的怀疑或是否定鬼神的,但是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往往又有着祭祀或崇拜鬼神的行为,儒家强调的祭祀天地、祖先和万物神灵的祭礼,对儒门圣人的顶礼膜拜,将圣人神人化、鬼神化,进行祭祀崇拜,这不仅仅在民间大众中极度盛行,事实上上层的士大夫之流往往也是宣传提倡的。当然儒家提倡的一系列具有宗教意味的行为本身可以看作是一种“神道设教”,但其中确实是有着浓厚的鬼神迷信的色彩,尤其是在民间宗教行为中。佛教反对迷信与宿命
诸佛由众生修成,他们既是已经成功地解脱了的大智慧者、大觉悟者,他们所证所言的法义就一定正确,我们当然应该谦虚、恭敬地向他们学习。但诸佛与我们只会是一种师生关系,一个修证佛法的人,如果迷信佛,认为佛是高高在上的一种主宰,是一种绝对的意志,他一定就违背了佛学的根本义理。
现在有些人学了一点“法”,稍为有所成就或感应,便执著于一种相对层次上的智慧或神通,不是将佛看成超然于自己和万物之外的“主宰”,便是自以为是得不得了,大搞个人崇拜不说,有的干脆认为自己已快成佛了。俗话说学无止境,只要我们停滞,执迷或受制于“境界”,或有丝毫的迷信思想,我们就永远到不了彼岸。一句话,不如法者则不入佛智。凡有迷信思想的人,若不及时回头,要证得真智慧,那一定比登天还要难。
是因果业决定了我们的一切,不是什么鬼神和佛菩萨。所以佛门常讲:“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
佛门关于“业”的解释很多,感兴趣者可去阅读有关经典。一般来说,“善、恶业”都可以分为共业、别业和个业等,共业则是指一种集体造作所致,下到一个家,一个小集体,上至一个地区、国家和全人类都可能会有共业。受报相同的,就是“共业”。比如我们都投胎报得了人身,且又在同一个地球上,这是共业。共业中又有别业,比如每一个国家的情形又不尽相同,这就是别业。同样的外在条件下,每一个人的个体命运又不尽相同,这是个业。又如人们从同一学校毕业,都获得了一样的学业证书,这是“共业”,又因每一个人用功不一、资质不一,成绩不会完全相同,此为“别业”。
所以对于所谓的命运,佛门从来只讲因果业,不讲宿命。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原因和结果的相续,绝非一成不变,它随时随地都可以更改。佛学中有“诸行无常”之说,这个“无常”即是指事物是发展变化的,绝不会永恒不变。但日常中,人们常常执有两种错误的观念和见解,一是执“常”见,二是执“断”见。“常”就是宿命观,认为一切天经地义,是命中注定,无法更改,我们只能听天由命,这就是“常”见;“断“则是指孤立地、绝对地、机械地看待事物的存在,比如认为人死如灯灭,一了百了,一切都莫名其妙消失灭迹,这是执“断”见。所以断见与常见又叫做边见,都是违背存在的本然样式的,只有“诸行无常”才算是一种正见。
正因为“诸行无常、万法唯识”。我们的因果业才是随时可以改变的。
比如一个地区的人们都习惯乱砍乱伐,不注重环保,导致该地区水土流失,生态被破坏,引起一系列恶性局面,人们的身心、生活和环境等都受到损害,这就是共业感召的共同的恶报应(恶果)。反之,如果人们在心里都真切地意识到了环保的重要,明白善待大自然即是真正善待自己,人人都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又会从根本上改善这种局面。有因必有果,人们只是往往意识不到“因”的重要,“果”来了才后悔不迭或斤斤计较。佛门常说,菩萨畏因,众生畏果,就是这个道理。有智慧的人当然应该直奔主题,从“因”上开始抓起,自然一切都会好起来。所以佛门从来都不主张算命求签,真正的佛寺庙也不会搞这一套。个别的一些不如法的寺庙之所以这么做,不是为了敛财,就一定是顺应众生、接引众生时的一种权宜之计(先以欲钩之,后令入佛智)。
也许有人会说,我怎么知道我有前生来世呢?确实如此。所谓“隔阴之迷”,这个“迷”就是迷失和蒙昧的意思,也是没有智慧和觉悟的一种表现。但是如果我们修证到关于宇宙万物以及生命等一切的真正的觉悟与智慧,又还有什么迷与不迷的呢?况且,许多开发了一定特异功能的人就知道一些前生后世的信息,诚如一些算命先生也会非常“灵验”一样。因此,我们没有亲身体验和证得的境界,我们尚不能懂得和理解的东西,我们轻易迎奉或否定,都是不应该的。
人生下来,确实各有其命和运,因为人各自的业因不同,感召的果报也不尽相同。好比有人得到一杯糖水,有人得到一杯牛奶,更有人得到一杯黄莲。这既有过去世的身口意之造作,也有今世身口意的造作,但这并不是句号和宿命。众生的生命,生生世世无有穷尽,无论是轮回于世俗生活中的福报大小,还是追求修证佛法的果位高低,人的生命都好比做化学实验,只要我们从当下努力进取,我们随时可以改变自己化学成份的构成。因果业是随时可以改变的,命运肯定在我们自己手里。
大家好好读一下《易经》等相关书籍就明白了,算命求签是根据一定数理变化来对应人的命运,肯定有一定的道理。但三世因果,瞬间还有因果,生生世世那么复杂的因果,谁能测出来呢?测出来又怎样?即便测出来了,我们却不能改观自己的命运,除了徒增苦痛与烦恼,那又有何用处呢?一个人不从心地上完善自己,他就无法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命运。这世上肯定有因果轮报,出世间与世间的原则都一样,正如我们触犯世法一样要受法律法规的制裁,要负责任,一切事物均有其存在的规则与属性,世间法也好,出世间的法也罢,有毁犯必有果报。
一个心术不正,常干坏事的人,失信于朋友后,连朋友也不会帮他,那些所谓的鬼鬼神神如真有某种人格特征,我们说他们会保佑一个恶人吗?他们会那么蠢?我们拎着供品去寺庙里求神拜佛,一会儿消灾祛病,一会儿要升官发财,不就那点行贿的心思,想捞点以求自利的好处么?就算神祗显灵了,我们如愿以尝了,那也是为了向我们示现一种不合常规的意趣——想渡我们从此改邪归正、行善积德,好生修证善法。如果我们执迷不悟,不思悔改,一如既往地自以为得趣,我们只会更加倒霉。谁叫我们多行不义呢?这同世俗生活的道理一样,每一个人都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有人是主动负责(改正自己、完善自己),有人是被动负责(感遭恶报)。
再说了,一个人若老是自私自利,心里藏恶,而那些鬼鬼神神本来就是六道众生之一,同我们一样充满凡夫习气,我们一天怀着自私自利之心求他们庇护,成天供养他们,一些恶鬼恶神或许真会给我们点世俗意义下的小甜头,因为我们与他们相应嘛。可惜到头来他们会让我们付出很大的代价……倘若我们一直信持善法(佛门常说,“法”的供养才是最好的供养),内心充满慈悲和善良,即便不求神拜佛,我们也自然会吉祥如意、趋吉避凶,因为我们自然就会同佛菩萨或善神们的美好的空间和能量场相应。
面对着存在着的一切,超然在我们认知和体悟之上的东西很多,一个人,唯有以谦逊、包容和含纳一切的心胸,慈悲和善良的情怀,他才可能获得进步和改良自己的命运。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有追求有欲望,只能以正当的方式去追求和获得。只要我们努力进取,坚持以一颗正直、善良和真诚的心,且做人做事不分家,我们一定就会有好报应。若是我们只是执著于眼前,心胸狭窄,过于纵容自我,不善于反省自己,心理不平衡,常为一时之得失或“命运”苦恼,宿命地为自己的一辈子妄下结论,甚致加倍地造作恶业,那我们当然就一直会很“苦命”了。
其实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万事万物都在变化,命运可以改变,主动权在我们自己手中。不仅这一辈子,生生世世我们都得为自己的言行负责,人的果报没有一成不变的好与坏,不要遇顺境就忘乎所以,遇逆境就沮丧沉沦,这一切果报正是我们必然领受的,因为它们不是谁强加给我们的,答案永远在我们自己身上,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也只有靠我们自己,一切我们都要坦然面对才是。
况且,如果从人的功利立场看,凡利于自己,叫顺或吉利,不利于自己则为逆或倒霉,有时换一种心肠,我们就平和了,难道别人好就不行了么?谁好不都是一种好么?有些人总是希望别人对自己无私一点,也不过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自私罢了。因此,我们应常以佛学中的“无我”来观照自己与一切的对应关系,尽可能平和地应对一切。佛门中讲的“漏”即业力与烦恼,无漏之人肯定“无我”。无“我”,是指不可执著于五蕴假合的暂时的肉身我,绝不是否认“我这么一回事”的一切生命现象、作用或活动,更不是指生命“彻底消失”或“麻木”,是指自他一体不二,无人我之差别,无我无不我的自在样式(证得菩提之后的境界)。
如果一个人总是有“我”,他就会受制于六道轮回。真做到无我之人,连鬼神也拿我们没辙,这同世俗生活中的道理一样,无欲则刚,人家拿不了我们的短,自然伤不了我们。执著于这个无自性的五蕴“我”,则会生出许多烦恼和业力。而烦恼和业力则是导致我们没有智慧,身不由己产加六道轮回的根本原由。一个人老是“有我”,就会把我与我之外的一切实行对立,就会总以唯我的标准看待一切,要求一切,一切都得吻合于自己的期待,否则便心生烦恼或加倍地造恶业,那么,我们就是求神拜佛到了死,也不会有什么用处。其实万物同根同源,善待他人、善待它物,最终也是善待自己。
俗话说,大家好才是真正的好。一个真正一心行善的人自然会趋吉避凶的,只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一心向善,努力耕耘,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因果既是生生世世的,也是瞬间相续的,它不容我们回避,它始终伴随着我们的生命,一切好与坏都不会一成不变。从根本上讲,因果只有靠自己更改,第一步就是从心灵的改造开始入手。一句话,我们必须从“因”上抓起,我们才会有好的结果,千切不要执著于一切表象,因为暂时的业报并不是我们终极或是恒常的命运。..